• 一场成都街头篮球赛,一份平凡生活里的英雄梦想
  • 2025-08-28 13:42:50
  • 年纪较小的队员王梓阳,曾经敏感自卑,多数时候都是一个人。严寒酷暑中每日6~7小时的训练,用无数汗水换来赛场佳绩,王梓阳第一次意识到,原来自己的生命也很值得。

    ▲球员比赛中

    王梓阳被授予全省优秀运动员称号,还获得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,同学们为了和他交流,甚至纷纷学起手语。正如刘强对他一直的鼓励:除了听,你什么都可以做好。王梓阳希望未来做一名教聋哑学生的篮球老师,帮更多孩子找到勇气。

    2018年在黑龙江举行的全国聋人篮球锦标赛暨第十届全国残运会预赛中,“岁月无声”篮球队获得亚军,创造了四川省残疾人体育集体项目在全国比赛中的历史最好成绩。队长罗川回忆,“就像一群丑小鸭第一次上了天堂。”

    他说,上帝为我们关上了门,但篮球就是我们“说话”的方式。打破偏见、克服恐惧,用成绩向人们宣告,“我们聋人打球也很厉害!我们是平等的一员!”

    ▲观众观赛

    篮球场的“强者法则”

    生长在泸州一个小村里,王蜜自小就知道自己和别的女孩“不一样”。她偏好中性打扮,留着“长辈看了都摇头”的小寸头,下课铃一响,便一溜烟冲到操场上和男孩子们打篮球。在家的时候,也要在村里的晒场上拍球“过瘾”。

    某种程度上,一个“另类“女孩注定承受比同龄人更多的压力,但她从没动摇。对更大舞台的向往,鼓舞着她来到成都,就读于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。她目前担任成都航院女子篮球队队长,带领队员们参加过不少大大小小比赛,一群20岁出头的女孩,品味着运动带来的喜悦和挫折。

    她的队伍也受邀参与本次比赛。比赛中,王蜜印象最深刻的是倒计时阶段的激烈角逐。“比分撕咬很紧,谁有勇气站出来去投最后一个球,去面对巨大的成功或失败?这是对队员们的一次洗礼。”

    ▲球员王蜜

    成全他人,也是强者间的法则。与成都航院女子篮球队对抗的是Highlights,队长纪斌斌说,由于篮球的集体属性,必然要求所有人同心取得胜利,而不可过多在意个人得失。当队友有更好的机会时,应当把球传给对方。

    纪斌斌目前担任青少年篮球教练,她观察到,一些家长所理解的“竞技体育精神”有些片面,认为必须得是“自己孩子比别人强”。“其实不是的,随着孩子们慢慢长大,他们必然会认识到比自己更强大的存在。”承认他人的努力,对他人展露出尊重,才是一个强者的内心品质。

    ▲激烈篮球比赛中

    一份自我闪光的证明

    今年37岁的陈靖已有20余年篮球生涯。20余年前,他偶然看到大学生们在球场上的“炫酷”表现,便等散场后偷偷溜回去练习,从晚上打到次日清晨。

    已经有两个孩子的他,并不觉得自己体能比年轻人差,此外他自认为还有一个优势——随着阅历增长,对于篮球精神有更深厚的理解。“篮球是一种有节奏的鼓点,宣示着生命在任何一个阶段,都保持着热爱、激情、不屈服。”

    作为此次篮球赛事执行负责人,他也想把这种理解传递给他人。“并非职业赛场才值得关注,哪怕是草根也应有展示的舞台。”无论是天赋稍欠,还是曾被工作生活耽误,每个热爱篮球的人都可以参加到比赛当中来,做一次赛场的主角。

    这也是将比赛地点选择在大源篮球场的原因——观众与球员的距离更近,也更容易接收到彼此的热情。“不论是进球还是丢球,总能感受到与观众的互动,获得一种强大的支持。”来自外籍蓉漂球队成都Bp的Dhilraj Mohan表示。

    ▲参赛球员Dhilraj Mohan

    “对篮球的坚持就像是一场马拉松,不必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。”篮球队SC三川的主理人舒谦智谈到,马拉松的迷人之处不是高高在上的胜利,而在于平凡之人的勇气。“即使如大运会这样的国际化盛会,都是讲述着人心对于公平、自强、自尊的追求。”

    ▲SC三川篮球队

    无论是对于残障人士,还是不被他人理解的“另类女孩”、曾经丢失篮球梦想的中年人,参与或者赢得一场比赛,就是闪闪发光的难忘时刻。

    红星新闻记者 叶燕 实习记者 张芷旖 摄影记者 王效

    编辑 陈怡西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